首页 资讯 正文

羊棚、猪圈,邮局、水厂……看废弃建筑“花式逆袭”成网红村咖

体育正文 124 0

羊棚、猪圈,邮局、水厂……看废弃建筑“花式逆袭”成网红村咖

羊棚、猪圈,邮局、水厂……看废弃建筑“花式逆袭”成网红村咖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琳(zhènglín)/文 张迪/摄 绍兴新昌,清晨的金山薄雾如纱,笼罩着千亩茶园。站在高处眺望,碧绿的茶垄顺着山势起伏。“悬崖咖啡屋”和各色民宿排满了山坡。一到周末(zhōumò),游客就会占满山头,驴友们骑着车在一路打卡,他们(tāmen)给美照配上(shàng)这样的文案:“下岩贝,金山上,出(chū)凡尘,入慢乡”。 但就在几年前,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:“地无三尺平,田无半亩方”。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留守的老人守着祖传的茶(chá)田,仅靠一季春茶维持全年(quánnián)生计(shēngjì)。 从(cóng)“荒山”到“金山”的(de)蝶变,包含着众多乡人的奋斗。其中一位“茶二代”的身影格外醒目,他就是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(lǐshìzhǎng)盛文斌。 4年前,盛文斌在山上选了(le)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地,大兴土木,建起一座“天姥金叶·金山数字园(yuán)”。如今(rújīn),这里不仅是全国首个茶树良种数字化繁育苗圃基地,带动当地村民就业,它也成了游客观光(guānguāng)的网红打卡点。 天姥金叶·金山(jīnshān)数字园 2021年春天,浙江省数字化改革(gǎigé)大会传出实施数字经济“一号工程”的消息。政策(zhèngcè)春风吹拂下,盛文斌全身心投入茶(chá)产业数字化建设。 不久(bùjiǔ)之后,一座现代化(xiàndàihuà)的玻璃房在金山上拔地而起。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苗床上,盛文斌轻点手机(shǒujī)屏幕,智慧灌溉系统随即(suíjí)启动,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向茶苗。这里就是天姥金叶·金山数字园,新昌县首个数字化育苗基地。 “传统育苗受阳光、降雨和气温(qìwēn)等外界影响大,今年就因为(yīnwèi)天气太冷影响了茶苗(chámiáo)生长。”盛文斌介绍建设数字园的初衷。历时两个月,他完成《大佛龙井育苗环节数字化(shùzìhuà)示范项目建设方案》,并被纳入省级试点项目。 数字园内,实时监控系统、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(guàngàixìtǒng)、调光调温系统等数字化设备(shèbèi)一应俱全。通过手机APP,盛文斌(shèngwénbīn)能远程调控茶苗生长环境,创造最佳生长条件。 在(zài)苗床上方,一个像摄像头的设备时刻记录着茶苗的生长。 “这是一个光谱仪。”盛文斌说,“它背后有一套AI系统,可以(kěyǐ)记录茶苗生长的全过程。老一辈主要靠经验判断虫害(chónghài),而现在,数字园智慧大棚可以提前判断植物生长情况和可能发生的状况,并及时预警。如何喷洒农药(nóngyào),如何控制(kòngzhì)虫害,都可以交给AI。” 基地采用立体栽培(zāipéi)模式,土地利用率比传统苗圃提高三倍以上。 数字育苗的(de)核心优势在于突破自然条件限制(xiànzhì)。通过智能光照补偿和温湿度控制,茶苗生长期显著缩短,品质更加稳定,亩产效益大幅提升。这座数字化苗圃不仅(bùjǐn)成为新昌茶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的样板,更带动(dàidòng)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。 更重要的是,“这样的数字苗圃,能吸引到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。”盛文斌说,“看到(kàndào)这样的环境,他们就愿意回来了。” 茶山里走(zǒu)出来的“创客” 盛文斌与茶的缘分(yuánfēn),始于童年的茶园。1987年出生的他,在新昌茶乡的怀抱中(zhōng)长大。5岁跟随长辈上茶山,6岁学习采茶,小小的身影在成人的茶丛中(cóngzhōng)显得格外单薄。 “瘦小的我总是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把茶叶摘下来。”盛文斌(shèngwénbīn)回忆道。童年时光(shíguāng)在(zài)茶园里流淌,六年级时,他已经能独立完成做茶、卖茶的全过程。 18岁那年,盛文斌告别茶山,踏上军旅生涯。服役五年(wǔnián)间(jiān),军营锤炼出他吃苦耐劳、勇于担当的品质。2011年退伍,回到(huídào)新昌,盛文斌面临人生抉择。城市工作机会向他招手,但看到家乡茶农的困境,他毅然选择回归土地。彼时(bǐshí)的新昌茶苗产业陷入寒冬:育苗量(liàng)骤降,价格跌至5分钱一株也无人问津。 “乡亲们做了10多年(duōnián)茶苗生意,一年到头只有几万块收入,依旧没有脱贫。”盛文斌站在家乡的(de)土地上,心急如焚。 2012年,盛文斌组织3名(míng)退役军人,成立了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。虽然从小与茶打交道,但茶树良种繁育对他(tā)而言(éryán)却是一个全新领域。 创业之初,这位茶二代其实是个门外汉。他(tā)在浙江(zhèjiāng)开放大学新昌学院获得本科学位,磨练茶技。一有(yīyǒu)空余时间,他就蹲在田间地头进行育苗实践与试验对比,慢慢积累经验。 凭借在部队养成的钻研精神,盛文斌很快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——只需到苗圃(miáopǔ)看一眼,就能辨别(biànbié)茶苗品种及优劣。他(tā)决心走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发展之路。他要求合作社成员统一扦插规格与技术标准,做到品种纯、长势好、无病虫。同时(tóngshí),他做出一项关键决策:建立茶苗网上交易平台。 “推广费一年就要10万元,父亲知道后坚决反对。”盛文斌回忆创业(chuàngyè)初期的艰难。但他(tā)敏锐捕捉到农产品触网(chùwǎng)的巨大潜力,一边说服父亲,一边钻研网络营销技巧。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短短5个(gè)月(yuè),盛文斌就赚到了第一桶金,5个月利润超过父亲10多年的收入,半年利润突破100万元。从此,他悉心钻研茶叶网络营销,将新昌茶苗信息辐射至(zhì)全国,销区从四五个省(shěng)扩大到27个省市的410个县。 绿叶变(biàn)“金叶”的共富路 随着合作社步入正轨,盛文斌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。“一人致富不算(bùsuàn)富,大家富裕才算富”成为他的信念。在(zài)他的带领下(xià),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5户扩展到50多户,全县育苗量从5000万株回升到1亿株(yìzhū)。 新昌茶苗以(chámiáoyǐ) “长势好、品种好、成活高、成园快”赢得声誉,慕名而来的采购(cǎigòu)者络绎不绝。 盛文斌的(de)“天姥金叶”茶苗品牌逐渐(zhújiàn)打响。他流转200亩山地,整合附近茶园,建设茶品博览园。但更大的梦想正在他心中酝酿——让(ràng)新昌的“金叶子”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。 2016年,盛文斌为贵州榕江县乐里镇无偿提供优质茶苗(chámiáo)和技术支持,帮扶当地发展5000亩新茶园,年产值达(dá)1000多万元(wànyuán)。这些茶园不仅带动农户户均增收(zēngshōu)1万元,还(hái)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。合作社涉及带动6个乡镇3000多户,带领农户收益超2亿元,带动就业人数超30万人次。 在广西田林县高龙(gāolóng)乡,盛文斌运去10多台炒制机器,建立炒制点收购当地(dāngdì)茶青,并为当地打造了“高龙”茶叶品牌。2020年,他(tā)精选抗逆性强的(de)茶苗品种,将1万株龙井43茶苗送往四川省小金县,让“金叶子”在青藏高原试种。 “十三五”期间,盛文斌配合国家(guójiā)“南茶北引”战略,茶苗覆盖全国27个省410个县,销量达10亿多株,种植面积50万亩,带动中西部400多万人次(duōwànréncì)就业脱贫。这片神奇的绿叶,成为名副其实帮助贫困地区农民(nóngmín)致富的“金(jīn)叶子”。 游客参观天姥(tiānlǎo)金叶·金山数字园 金山(jīnshān)村真正的“金山” 盛文斌的数字园建成后,金山村形成了春赏油菜花、夏秋采茶制茶、冬季数字育苗的全年产业链,彻底改变(chèdǐgǎibiàn)单一春茶收入的局面(júmiàn)。 从传统育苗(yùmiáo)到数字农业,从本地经营到东西协作,走出了一条不寻常(xúncháng)的创业路。 如今,盛文斌的(de)荣誉墙上挂满了勋章: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、全国模范(mófàn)退役军人、“百县·百茶·百人”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。但他最珍视的,是(shì)看到曾经(céngjīng)贫瘠的土地上,茶苗茁壮成长,茶农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。 站(zhàn)在数字园的玻璃房内,盛文斌望(wàng)向远方层峦叠嶂的茶山。那些曾经(céngjīng)荒芜的山坡,如今满目青翠;那些曾经离乡背井的年轻人,正陆续返回家乡。 盛文斌的(de)梦想正在(zài)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。他(tā)计划将全国各地的茶种引到新昌,在金山村创建全国茶苗“种子库”。玻璃育苗房里,一排排嫩绿的茶苗在智能光照(guāngzhào)下舒展身姿,它们将被送往更远的山区,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为真正的“金叶”。 盛文斌还有一个(yígè)更大胆的计划:把全国各地(gèdì)的茶种引到新昌(xīnchāng)进行保存实验,创建全国茶苗“种子库”。在玻璃育苗房的背后,是一位茶人对产业未来的深远谋略。
羊棚、猪圈,邮局、水厂……看废弃建筑“花式逆袭”成网红村咖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